单元测验结束,学生拿到自己试卷后,问我:“老师,这次考试咱们班均分多少啊?”一听说自己高于均分,就喜上眉梢,一听说低于均分,于是垂头丧气。
国人的这种“中游意识”,不知从何时起形成的。却似乎在下一代身上自然而然地传承着。也许是所谓“比上不足、比下有余”“不患寡,患不均”的社会意识形态,造就了这种不求上进的从众心理。从众、从众,使人迷失自我,最终造就一群乌合之众。
我教过的学生都知道,我是坚决反对学生问班级均分的。你可以这样问:“老师,咱们班最高分多少?”这说明你还有点追赶意识、挑战精神。按理说,每份试卷的满分都是标注在卷面上的,你一分不丢,取得满分才是理想的成绩。说实在话,取得满分都不意味着你真的是学好了。因为,考试只是对所学内容挂一漏万式地考查,不能真正反映出学的全部东西。一时的分数,不能说明多少问题。积极的学习的态度和科学的学习策略,才是真正长久发挥作用的东西。说到如何面对平日小测,我还有一些主张:比如,我从不主张搞什么什么错题本,认为那是形式化的东西。
你只要把卷子改好,经得住我质问,便可以把过程评价成绩记到满分。遗憾的是,一些学生始终不来要这个分数,因为他怕经不住质问。再如,我不主张按照时序组织的什么“周练”“月考”,好像故意引导学生通过彼此之间的恶性竞争促进拼命“学习”。
学习的本质是建构。良好的建构需要在安静中有序进行,才能完成得较好。 均分,只是一个用于教学管理的统计学概念,是老师们才去研究的东西。关心班级均分,就是关心所谓“班集体”了,寻找到自己的“归属感”吗?虽然我自己考得不够好,但是我们班均分高于你们班啊!我自豪!你真的有这种自豪感么?并因为这种自豪感而更加努力地去学习?这是怎样的一种奇怪逻辑。
有人说,青少年人么,总得有个调动积极性的法子。这种通过和别人比较而调动出的积极性,是真教育么?还记得那把“考得年级第一、奖励四千块零花钱,考得班级第一,奖励一千块零花钱”,结果把孩子引入歧途的例子。单元测验的价值,在于通过它认识到自己该单元学习中成功的经验和所学的不足,借此反思、改进(强化)学习策略,获得新的学习。而不是由此培养自己的所谓“关心集体”的品质。不要看着别人学啦,努力做好你自己吧!
版权所有 © 2012-2026 成人教育网 Corporation.